• 朱元璋宴请功臣,刘伯温一看菜品,对徐达说:别吃了,这饭要人命

    发布日期:2024-12-20 04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31

    朱元璋在称帝之后,经常大摆宴席请功臣吃饭,用以拉近君臣感情。可是有一次朱元璋宴请功臣的时候,竟然上了几道很有意味的菜,以至于刘伯温看了一眼直接辞官回家。

    究竟是什么与众不同的菜,才会让刘伯温会心惊如此,落荒而逃?

    军师刘伯温

    有人曾拿诸葛亮与刘伯温做对比,可见世人对他的才华是非常认可的。朱元璋能够当上皇帝,绝对少不了刘伯温的功劳。

    可刘伯温不如诸葛亮幸运,因为刘禅对诸葛亮百依百顺,而朱元璋却是一个掌控欲极强的人,疑心病也特别重。

    刘伯温是个很有才华的人,13岁便考中了秀才,是当地非常有名气的神童。他不仅精通天文地理,还对风水都颇有研究。

    后来的他更是博览群书,在23岁那年就考中进士,希望能够靠一身才华封侯拜相。可惜英雄生于乱世,有才之人却寻不到报国之门,他只好赋闲在家三年。

    三年后,他得到了一个机会当官,虽然只是个八品的小官,平时帮县令处理政务,但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,十分勤于政务。在他的管辖之下,老百姓能够得到公平,都对他赞誉有加。

    可惜当时的官场太过黑暗,刘伯温的存在挡了贪官的路,无奈之下,他只能辞官回家。不久之后,元朝又召他做官,他依旧因为得罪了大臣不得不辞官回家。

    他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,就这样被折腾来折腾去,一直耽误到40多岁,才终于遇到了朱元璋。

    当时他已经退隐归乡,过着很清闲的生活,而朱元璋的起义大军恰好到了浙江地区,在当地寻找有才能的人。刘伯温名气很大,朱元璋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,才将他请出山,让他成为自己的谋士。

    刘伯温就是一匹千里马,只可惜过去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,所以才被耽误到40多岁。他一出山,立刻就立下大功,在他的帮助下,朱元璋很快打败了张士诚和陈友亮。

    当时,陈友亮在南方势力很大,朱元璋把他看作心腹大患,刘伯温却不把他放在眼里。因为他觉得陈友亮不得民心,时间长了必然会失败。事实也证明,刘伯温看人非常有眼光。

    在刘伯温的帮助下,朱元璋有了详细的方案,轻松就拿下了元朝的政权。

    在明朝刚建立的时候,朱元璋还是很信任刘伯温的,因为刘伯温擅长看风水,所以选择帝都也是由刘伯温给的建议。后来,刘伯温发现萤火星,立刻让朱元璋发布罪己诏,他也完全照做了。

    刘伯温为大明朝立下如此多功劳,最后却只被封为了诚意伯,实在是不合适。但这也能说明朱元璋非常忌惮他,实际内心并不是对他完全放心。

    随着政权的稳定,朱元璋的疑心病开始越来越重,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大功的朝臣和将领,他是宁愿错杀一千,也不放过一个。

    每当朱元璋做噩梦的时候,就会让刘伯温为他算吉凶,只要听说有人觊觎他的江山,便立刻要派刘伯温去将他们斩尽杀绝。

    他曾经梦到过有人闯入皇宫杀他,以至于联想到自己的儿子造反,更别提那些大臣。

    从信任到疑心

    即便刘伯温为他做了这么多的事情,也依旧阻挡不了朱元璋已经怀疑到他身上,而此时,朝廷之中更有其他大臣记恨刘伯温。

    朱元璋在立宰相的时候曾询问过刘伯温的意见,这件事意外被胡惟庸知道,从此两人结下了仇。

    知道朱元璋疑心病重,胡惟庸故意在他面前煽风点火,以至于朱元璋也觉得刘伯温意图谋反。 好在他智技过人,每次都逃脱了过去。

    他以为这样能够逃过朝廷斗争,实际上,朱元璋从来没有真的相信他说的话,杀不了他也成了朱元璋心里的一道梗。

    有一次,朱元璋犒劳功臣们吃饭,把刘伯温也叫去了。

    朱元璋出身贫寒,从小吃了很多的苦,所以当皇帝以后也十分节俭。但对于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,他都给予了很多的钱财和封赏,希望他们能过上好日子。

    可其中有一些人,却偏偏迷失了本心,竟然开始拉帮结派,这正是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事情。

    而且他年纪已经大了,要让自己的子孙世世代代继承江山,就必须要把那些毒瘤都拔掉,后面的人才会死心塌地地辅佐新皇帝。

    为了能够去除这些刺头,他才故意设计这样一出鸿门宴。

    宴会刚刚开始的时候,朱元璋也是先礼后兵,先上了一道豆腐煮白菜叶子,是想要让这些大臣回忆一下过去的苦日子。

    可这些人如今天天山珍海味,早就不记得过去的信仰,看到这道菜连筷子都不动一下。朱元璋很失望,还是继续上了几道素菜,而那些大臣也继续不动筷子。

    朱元璋借此机会,故意劝大家要清正廉明,不要过于骄奢淫逸。随后,他又让人上了荤菜,燕窝、兔肉、狗肉,大臣们立刻变了脸,纷纷表示这才是皇家宴席的规格。

    看着这些人把酒言欢吃的大快朵颐,刘伯温却吓得一身冷汗。原来他早就觉得今天的宴席很奇怪,在看到那几道荤菜以后,直接就明白了朱元璋的心思,哪里还吃得下饭?

    又是兔肉,又是狗肉,这不正印证着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。而这些食材放到了桌上,仿佛就是自己未来的命运。

    刘伯温小声对徐达说道:“老弟,你别再吃了,看来陛下是不会放过我们了。”

    徐达立刻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,可是如果皇帝真的要他们死,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,只好求助刘伯温。

    刘伯温让他保持清醒,管束好自己和家族子弟。

    说完这些话以后,刘伯温就表示自己身体不适,急忙从宴席上离开了。

    而徐达更是紧随朱元璋,借机表达自己的忠心,这才保下了自己的性命。至于宴会上的其他大臣,不少人都因为各种理由,被朱元璋解决了。

    在宴席结束以后,刘伯温说明自己年老昏聩,没办法再管朝廷中的事情,向朱元璋辞官回家。可胡惟庸等人仍旧在朱元璋面前各种做文章,让他始终无法放心刘伯温。

    在1375年,刘伯温意外感染了风寒,这下胡惟庸可有了好借口,他立刻带着御医去探望刘伯温。

    在御医诊断之后,确定刘伯温的病情并不重,也就帮他开了几副驱赶风寒的药。可太医的药刚刚吃下肚子,刘伯温就觉得腹胀难忍,病情更加严重了。

    御赐的药不喝又不行,他只能强忍着不舒适,继续喝了下去。直到身体感觉非常不适,他才亲自给朱元璋上奏折,说明药的情况。

    可朱元璋在看了以后,只是随便安慰了他几句,让他好好养病就行。

    就这样,在京城里熬了一个多月,刘伯温实在快不行了,就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到床前,叮嘱他们不要做官,要远离朝野争斗,不然就会有性命危险。

    同时,他还和两个儿子强调,在刘家九代人之后,会有人重新崛起。

    说完这些话以后,刘伯温就去世了,朱元璋派人将他送回了老家。可直到此时,胡惟庸仍旧不愿意放过他,居然向朱元璋上奏,说胡惟庸的棺材是葬在了龙脉上,是想要刘家以后出个皇帝。

    听完胡惟庸的这些话,朱元璋竟然真的派军队去挖开刘伯温的坟。可当刘伯温的棺木被掀开的时候,掉出来的却是一本大明律,而且第一页写着“开棺见尸者斩”。

    得知这件事情以后,朱元璋十分羞愧,因为这是他自己定下的律法。

    而在刘伯温去世之后,他的两个儿子并没有听从他的话,反而还参与了皇子之间的争斗。他的大儿子遭到了胡惟庸的攻击,最后自杀而亡。

    他二儿子投靠太子朱标,后来太子朱标去世,朱元璋想要扶持朱允文上位,他还是一直忠心耿耿,可惜后来因为兵败被朱棣杀了。

    在他的两个儿子都生死之后,刘家人经历了改朝换代,已经完全远离了朝廷的是非,彻底家道中落。唯一值得庆幸的是,刘佳还保住了几个后代。

    在嘉庆皇帝时期,刘伯温的第九代孙子刘瑜出世,他成年后文武双全,还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小将领。

    当时,朝廷为过去的一些功臣翻案,刘伯温也是其中一员。皇帝感念他为大明朝所做的贡献,恢复了他的名誉以及爵位,准许他的后人承袭爵位。

    写在最后

    自刘瑜开始,一直到大明朝的结束,刘伯温的后代享受了上百年的富贵荣华。事实确实证明,刘伯温不愧为风水大师,他对于家族的两个预言全部应验,真不是浪得虚名。

    还有野史记载,在刘伯温为大明王朝斩龙脉的时候,特意留下了长白山的一条龙脉。有人说斩龙脉本来就是逆天而行,刘伯温是怕家族受到反噬,所以才留下了后手。

    但无论朱元璋如何绝情,刘伯温始终是将一生的心血都花在了大明朝上,也算是不辱使命。